台灣大部分以中小企業為主,在面對資金有限,景氣況狀也無把握掌握的情況下,向來保守的中小企業老闆更謹慎於資金的妥善規劃,有的企業以執行裁員、減薪,降低支出,甚至大砍行銷預算但常常用對了有效的策略,反而更可用最少的資金在大家都保守的市場行銷裡跳躍成長。如何從保守中求積極,在經營運籌上及產品行銷上佈局最佳對策面對中國市場,接觸不少台灣廠商的創奇行銷設計與天津創禧科技,我們發現仍有許多台灣廠商一來不熟悉大陸經商的生態環境及信任度等疑慮習慣單打獨鬥,台灣廠商致力研發創新產品這在世界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往往在市場中卻未注意到創造產品的差異化,強化企業的競爭力,而除了技術外產品的差異化怎麼思考?許多廠商常常面對這樣的問題。

 

而在英國專攻產品設計策略及革新的創奇行銷&天津創禧科技的策略總監Kate Wei與大家一起分享,再尋求差異性時得先回歸到重新檢視定位問題。這也是許多台灣廠商有時候會因市場炒作哪些產品大賣了,盲目的追求那些在市場中已經飽和或成熟的商品,最後當市場中都充斥著同類型的商品時,只能削價競爭卻也無法打響名氣外,更面臨慘賠.

 

第一:檢視定位(品牌定位、產品定位、行銷定位),從產品形象概念、功能、附加服務、企業品牌、企業形象塑造等方向著手。

 

第二:抓準產品市場切入點

台灣廠商應該熟悉中國地區的目標市場,有了充分的區域性、文化性、消費者習性的分析瞭解後及定位認知之後,就要確定產品的市場切入點,深度思考結合自身因素找到關鍵點,而決定是開發新領域或是市場跟進。

 

第三:找對行銷通路團隊

找到產品切入市場的機會點後,就需要找對招商建代理及經銷通路,在產品運作之初,最好是通過代理商/經銷商的終端資源實現通路開通讓產品鋪貨,以最快的速度提升產品及品牌形象的的終端覆蓋率。包括產品行銷通路的選擇和產品行銷區域市場的選擇。

 

arrow
arrow

    創奇 Kate 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